(上接第一版)
一项政策评出一群“技术大拿”
春江水暖,最先感觉到变化的,是企业。
“忽如一夜春风来。”中钢天源人力资源部(党委组织部)、党群工作部(合署)部长肖莹莹说出她的感受。仔细阅读文件后,她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文件中的一段话:企业可选择运用考核评价、业绩评比、过程评价和竞赛选拔等方式,对特殊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开展评价。评价合格的特殊技能人才,颁发技师、高级技师技能证书,纳入我市技能人才数据库,按有关政策兑现相关待遇。
中钢天源随即开展了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工作,共设钳工、电工、磨工、镀层工、起重装卸机械操作工(叉车司机)五个工种,吸引了来自磁材厂、钕铁硼厂、天源装备、通力公司和制品院马鞍山分公司的119名技能人才踊跃参与。中钢天源通过理论知识考试、实践操作考核和论文答辩等方式组织评价,注重考核内容与企业实际有机结合。最终,3人通过高级技师评价,10人通过技师评价,55人通过高级工评价,获得相应工种和级别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中钢天源钕铁硼厂钳工技师孙林顺晋升了技师,而40岁的他只有初中学历。他告诉记者,“在企业工作了十几年,一直想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得知有个新政策,工友们的微信群都沸腾了。我是第一批报名的员工,经过前期培训后参加了评价,成功拿到了资格证书,工资也增长啦!”
孙林顺能够通过评价绝非偶然,他多年来勤学苦练、埋头钻研,从一名普通钳工成长为一名优秀技师,尤其是在电火花切割方面具有娴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市人社局负责人介绍,《办法》的出台,坚持以能力、业绩、贡献为导向,实行差别化分类评价,同时注重评价实效。我市通过《办法》的实施,进一步拓宽了企业特殊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充分调动了广大技能劳动者钻研技术技能的热情,为我市制造业三年倍增行动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批“认定机构”助力一批企业
汉马科技就是我市一家具有技能等级认定资质的民营企业。在企业车间里,记者看到了评价过程。安徽省技能大师工作室韩伟和汉马科技发动机公司发动机车间主任陆勇担任考评员。被考评的对象是汉马科技集团发动机公司技工夏勇杰。
夏勇杰拥有中专学历,2002年入厂,2016年和2021年分别参加9升新机型数控加工、甲醇发动机数控加工的试制工作,被工友们亲切地称为“技术大拿”。
“新政策让我从中级工到高级工的晋升节省了三年时间。”夏勇杰激动地说。如果按照《办法》出台前的评价政策要求,中级工资质取得满5年后,方能参评高级工。但《办法》出台后,夏勇杰2020年取得了中级工证书,2022年就被评为了高级工。
“现在的评价机制更灵活,让员工有了更多的岗位晋升机会。自从企业获得自主认定权后,可以根据技能人才培养需要,有效开展认定工作。员工获得技能等级后,市人社部门会给企业及员工技能补贴,企业有收益,员工更满意。”汉马科技人力资源总监周英南提供了这样一组数字:2022年,汉马科技累计通过技能认定268人,其中高级工145人、技师24人、高级技师15人。
市人社局主动做好上门服务,梳理我市行政区域范围内具有“黑手套”员工的企业,培育其备案为技能等级认定机构。截至目前,共有31家企业对本企业的特殊技能人才开展了破格认定。
而提出建议的华孚精密,第一批次高级工人才评定工作已于2022年10月完成,101人报名参加评定,69人通过认定,通过率达68%。
走出华孚精密公司大楼时,记者看到一块牌子——华孚精密科技有限公司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中心,备案机关为安徽省技能人才管理服务中心。华孚精密营运中心副总经理丁有安告诉记者,“小小的‘金字招牌’解决了我们企业的‘大问题’!”